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

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
北海道﹣2011



電車..............

北海道﹣2011


北海道之祈福
2012 JCCAC  Exhibition 
"Yes, door is open"
2012 農曆新年

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

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


經過個多月閉關,終於接近完成「熊十力」之論文,對我這位不喜理論之人,真是一大挑戰。

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


Still Life (I)  -靜物(I)
Pencil and Acrylic on Canvas 鉛筆、塑膠彩布本
60cm x60cm 
2011




Still Life (II) 靜物(II
Pencil and Acrylic on Canvas 鉛筆、塑膠彩布本
60cm x60cm
2011

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
Kurt Vonnegut writes :  So it goes.


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

今晚剛看完明珠台9:30pm節目,由英國時裝設計師「Vivienne Westwood」帶觀眾遊覽倫敦,她介紹了很多倫敦的文化地點,例如畫廊,藝術館,劇院等等。 給我最深刻的是她強調現代人應多接觸文化藝術,因只有文化藝術才帶領人反思自己的生活及過去與未來。而流行文化多只是單向式的消費主義,缺少思考空間。 她己是七十歲了,但她擁有的智慧和生活品味,是超越其年齡的限制,原來可做到世界頂尖的時裝設計師,並非偶然,是因她有其獨特的條件和見識。

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

抄錄自「昧旦書」﹣葉輝:

今天下了一場雨,天氣涼快了一些,想着想着,頗覺一雨成秋了。也有一點點的空明:自知如何度過日夜,爬出自己的有生之年﹣﹣﹣也沒有名字,也沒有恐懼。用白居易的說法,那是「死生無可無不可」,是一種豁了出來的活法呢。 孤獨地,各自活下去。 無名無懼,無善無惡,無盈無虧﹣﹣﹣空明,大概如是。 人散後,夜如水,月如鉤。有時想:還是保持距離好一些。當中也不是沒有矛盾的,好在心中早有打算,暫時相安無事,不相見才日漸懷念。 下一回相見,大慨都疲倦得不能言語了,靜靜相對,好比淡煙疏雨間斜陽。

抄寫完這段文章後, 感覺 "死生無可無不可" 這句字看似豁然但充滿無奈感.   "無可無不可"....

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


朱古力豆餅乾,內涵(味道)幾好但外表不漂亮
有待下次努力。


苿䔧花 (攝於家中)

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

讀「紅樓夢」都被書中的複雜人物關係弄暈,但對第一章的故事很深刻:「在天宮有一株絳珠草,因得一侍者逐日灌溉,後因受天地精華,化身為女體,因此常懷報恩之情,便常說:「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,但並無此水可還,若他下世為人,我也同去,把我一生所有眼淚還他」。這是多浪漫的故事,論盡世間癡男冤女之情緣。 

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

論幸福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談何為幸福的女人,其實這問題是老生常談,何謂「幸福」? 你幸福嗎? 何否想也不想回答,十中其九都做不到。如尼采說「如你這一生中任何一樣事情亳不改變,你願意將這一生再重複其無限次數嗎? 」,如他說美滿幸福人生應義無反顧(悔),  就讓它重複無限次吧.  幸福是寄託於他人的身上,或是幸福早己躲藏於自己心底內。  從自由意志出發, 尋找所愛, 所需, 所想.   幸福可能是好簡單的.

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


攝於灣仔Art Centre 

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

最近書展將至, 令我想起從何時開始"閱讀己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".   以前我是只會畫圖畫的女子,對文字提不起興趣的人,  而慢慢地,不知不覺地改變.   何以說是緣至,  所以無論人, 書, 事, 當緣份到時, 便會自然地出現和發生,  不需刻意安排.  

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


最近對一些亳不起眼的東西感興趣,攝於倫敦(June 2011)



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



London brink Lane - 倫敦東的文化區,有畫廊,書店,小型時裝店等等

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


在倫敦一星期,遊走多間博物館和畫廊,最深刻便是「Saatchi Gallery」這間由英國富商營運的畫廊是免費參觀,而且有廣大的空間,在畫廊前有一如足球場般大的草地,當日天朗氣清,藍天白雲,綠油油的草地,遊人坐在畫廊旁邊的露天咖啡室談天,在這環境中你會完全明白歐洲人為什麼不喜歡工作,而印象派的畫家為什麼會在歐洲出現。


從英國回來約一週,終於在這兩天清醒過來,因時差問題,在星期二和三便像日夜不分。 在英國第一站便是劍橋,在劍橋這小鎮最出名,當然是有八百年歴史的劍橋大學,因各學院正進行考試,所以多間院學不能內進參觀,但來到這悠閒的小鎮,總給它的文化氣息吸引,進入了一間買舊書和畫作的小店鋪,店內播放古典音樂而店員便悠閒地作他的工作,從不騷擾進來的客人,讓客人隨意參觀或打書釘。 當然我可以買到心愛的舊書和漂亮的印刷品,有時真欣賞歐洲人的堅持,星期天大部份店鋪都會休息,巴士便只可三十分鐘一班。 工作五天或六天一定要休息,不像亞洲人的工作態度要錢不要命。 在這裹時間會像停下來,這時是何時何日己不重要了。 

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

近來愛看葉輝的書, 他寫的東西往往如我心中所想所說

"消極感受力 (negative capacity) 是有能力經得起不安,迷惘,懷疑的.  這超越感傷的智慧, 就是徹悟:最好的日子己經遠了. 剩下來的不是不好. 頂多只是比較好,比較不那麼壞. (葉輝)

想做到徹悟一點也不容易, "超越感傷的智慧" 從何來, 我也想找到.

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


今天路經窩打老道,很高興發現鄰近廣華醫院一帶的建築物沒多大的改變,想當年在此留下不少的足跡,瞥時浮現三十多年前的影象,葉輝說「回憶愈來愈不可靠」,很有同感,一景一物像留住不變,但不竟人與物己全非。

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


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完成二篇論文,但完成後頓感十分疲累。一篇言「苦」,一篇談「空」
「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」,
「苦不從緣生,云何當有苦,無常是苦義,定性無無常」,
以我這個半桶水學生,真是又甘又苦,又空又虛。真是如葉輝說「冷暖自知」

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


Dreaminess (2)
60 cm x 60 cm
Acrylic , Pencil on Canvas
2010

Dreaminess (1)
60 cm x 60 cm
Acrylic on  Canvas
2010

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

聽到佛教中所言「生命中的本質是欠缺」,「有漏皆苦」,總感到戚戚然,我們的生命無苦何有樂?; 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去」,含義的深刻,像我這個不是佛教徒的人,不是一時一刻可理解。

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Leica 機的黑白照有其獨特的味道

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


摘錄自葉輝「最薄的黑,最厚的白」﹣ 楊牧的《山風海雨》:在覺悟與執迷不悔之間,歲月悄悄逝去,生命充滿這樣或那樣的蒙眛,愚騃,荒唐,交織着這樣或那樣的動盪,震撼,衝突,悟或不悟,最後恐怕還是僅憑一念,心神體會,旁人無從追究,唯我冷暖自知....

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



2010 聖誕節在雲南渡過,很可惜由出發日23號至回程日30日,我都是患病了,雖有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之美景,我都沒心情欣賞。麗江,大理,昆明都是行程之內,但只有麗江友誼客棧是最深刻,因帶病睡了整整兩天,笑說這次旅程「麗江友誼客棧」是我重點旅遊景點。

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最近上課,聽到一首朱熹的詩:

少年易老學難成
一寸光陰不可輕
未覺池塘春草夢
階前梧葉已秋聲

雖然我己不是少年, 但它的意境在某何年紀都可用上.
"未覺池塘春草夢 , 階前梧葉已秋聲"   - (2010 年又將要走了, 真是捨不得......)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


landscape 2009

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




再次出走大阪/京都,一嘗賞櫻心願,坐在櫻花樹下品茶閒聊,夫復可求? 台灣作家三毛入境美國時,曾回答移民官:「我來等待華盛頓的春天」;而我則來等待京都的春天。

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

翻開書柜發現很多未看的書,有時買書都是滿足購買欲,當擁有時便將其致於腦後。終一口氣看完卡繆「異鄉人」和卡夫卡的「變形記」。 卞繆 - 世事之荒謬和無奈,人終會一死......。 卡夫卡 - 早上起來變成一隻蟲,荒謬得不可的災難來臨, 面對家人和社會的離棄.    如果我一覺醒來, 發現一切都改變.......................十分感動..。

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



走進以色列的國度﹣舊耶路撒冷



摘自牟宗三「五十自述」:生命之在其自己。

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


Untitled
Acrylic on Canvas
2006

Landscape 2007
Mixed Media
Untitled 
Mixed Media
2008